如何分析期指高低水
期指高水或低水會影響恒指的走勢,相信大家也聽過,新手若不明白什麼是高水或低水,其實只看看,期指價格是多少,再看看恆指的價格是多少便明白,期指的價格比恆指高便屬高水,相反則屬低水,還有若期指的價格與恒指相同,這種情況便稱為平水。
不過為什麼期指會出現高水及低水的情況?
其實期指可以用公式去計算它的理論價格,公式如下:
期指的理論價值 = 恒生指數 + 利息收益 – 股息收益
為什麼要加上利息收益,又要再減去股息?
由於買入期指實際上等如買入恆指所有成份股,不過只需要付按金,不用付「全數」,所以有槓桿作用,比如按恆生指數的比例來買入所有成份股要數十萬,但買期指便只需付數萬按金。那多出來的錢你可以放在銀行,銀行會給你利息。不過買期指與買股票不同,若你買入恆指所有成份股,當成份股宣佈派息,你便有股息收,但買期指便沒有這個權利。所有買期指會有「好處」,便是有多餘錢放銀行收息,也有「壞處」便是沒有股息。
所以將恒生指數加上期指的「好處」,再減去期指的「壞處」,那便是公式「期指的理論價值 = 恒生指數 + 利息收益 – 股息收益」的原因。
但因為股票不會每天也派息,只有當股票到除淨之時才會出現。所以平常時間公式其實只是「恒生指數 + 利息收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期指高水的情況特別多,而到除淨的時候,特別是匯控(0005)、中移動(0941)等派高息的話,公式計算才變成「恒生指數 + 利息收益 – 股息收益」,若然派發的股息比銀行的利息還要高,那期指便會出現「低水」。如果遇上滙控(0005)及恒生(0011)等大藍籌股除淨,又或三間內銀股包括中行(3988)、工行(1398)及建行(0939)除淨,便往往會出現期指低水逾百點的情況。
懂得計算期指的理論值後,自然希望利用期指高低水來預測市況,上文已提及期指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出現高水的,即使在跌市中也可能出現高水,因為大部份時間,期指的理論值都是「恒生指數 + 利息收益」。很多人會留意期指由低水轉高水,又或由高水轉低水的時間,但根據筆者經驗,由低水轉高水的參考價值不大(除了一些特別情況,這些筆者留待Trader Training給參加者講解),因為低水轉高水,很多時候只是代表期指「回復正常」,而高水轉低水,則反而屬「不正常」的情況(這當然不包括正股除淨的日子)。
在跌市中,偶爾會出現反彈,很可能大家會看到連續數日出現跌市後,突然某天期指裂口高開,此時便要留意,究竟期指當日能維持高水多久,若然只是維持不到半日,甚至只維持一至兩小時,那翌日再度下跌的機會便更大。此外,若然當日裂口高開,但期指開市時已經維持在低水的情況,當日更可把握機會造淡。因為這代表了反彈的走勢根本未能將期指「回復正常」,資金看淡後市的情緒十分明顯!
例子:
2011年8月份便出現多次這種情況,圖中標示的日子,當日期指裂口高開,但維持高水的情況十分短暫,有些日子更是高開後明顯地期指仍處低水的情況,這時是趁反彈造淡的最佳機會。
其實若然大家配合一些簡單的形態分析,可以令把握期指低水造淡的入市機會更準確。在學習形態分析時,大家都學過,當某日出現一個較長的「上影線」時,代表當日價格曾沖高後回落,買盤曾奮力將期指推高,但可惜沽壓太重令價格很快便再度下跌,若當時期指由高水轉為低水,又或當日根本價格衝高之時,期指也一直維持低水的話,入市造淡能獲利的機會便很大!
在連續跌市中,市場的氣氛早已形成,但不少散戶仍然希望趁低位入市,這是「股價夠平」的錯誤概念,這種想法在現今的散戶中仍十分普遍,就是因為這種想法,很可能隔晚美股稍為上升,翌日這些散戶已心急買貨,特別是一些他們認為很有價值的大藍籌股,「匯控跌至多少元很抵買!」這些類近的說話大家聽過不少吧!
這些想趁低買貨的散戶心態,很可能在跌市中能期指稍作反彈,因為大藍籌股出現了一些買盤,但大戶卻始終按兵不動,這才能期指維持在低水的狀態,又或轉為高水只維持很短時間,其後很快這些來自散戶的買盤便會被市場消息,期指很快又由高水轉回低水,這反而給予一些有經驗的股指期貨炒家一個機會趁反彈造淡,提高獲利的幅度。
沽期指好還是沽空好?
對一些新手來說,無論是「沽空」還是炒期指,他們都覺得這些都是老手所為,自己認識不多便不應沾手,其實這種想法十分之笨,可以說目前眾多投資工具中,以期指是最公平的,若然不想永遠只是小額資金炒牛熊/窩輪,然後經常被大戶玩弄的話,那筆者強烈建議大家學習如何去炒期指,正如一個職業賭徒,走進賭場時,絕不會去現老虎機,而是玩廿一點、百家樂,甚至輪盤等,因為他們知道廿一點、百家樂,甚至輪盤是可以透過機率的掌握去提高勝算,但老虎機便不同,根本是在賭運氣,而且長賭必輸。
期指便是這樣的一個市場,可以讓你較容易去掌握贏的機率,當然這需要透過訓練,筆者近年舉辦的Trader Training便是教參加者去學懂如何掌握高贏面的機率,長期避免做錯的事情,那不但不會長賭必需,長時間下反而更能讓機率的優勢發揮出來,正如大家應明白,很簡單的統計概念,一個六成勝出的方法,在賭場下注十次,並不代表便有六次能勝出,可能十次也輸也說不定,因為下注的次數太少,機會的優勢未能發揮出來,但若然是下次一千次,那可以肯定,勝出的次數便有約有六百次。
這便是期指市場的優勢,沒有了很多「人為」的限制令勝出的機率下降,沒有什麼引伸波幅調整,沒有買賣差價太大,又沒有莊家不開價的問題。當然期指也有大戶存在,但大戶要推出或推跌期指,所要動用的人力及資金必然比「秒殺」你持有的小小牛熊困難得多,而動用的人力及資金越大,也越容易被察覺,所以有經驗的期指炒家都懂得如何去分析大戶動向,大戶的行為反而是你的交易「助力」,而不像你交易牛熊或窩輪時成為你賺錢的「阻力」!
那沽空又如何? 沽空又是否比期指更能易賺錢? 若然大家是新手,那筆者要先解釋一下,所謂沽空便是先沽出後買入,你明明沒有股票在手,但卻讓你可以先沽出股票,不過你本身沒有股票在手,那如何能在市場沽出? 這全賴股票行先借出股票給你去沽,當然借股票給你會要求你付利息,而這些利息也是你沽空的成本之一。
現在某些證券行有提供沽空的服務,先要在那些證券行開設沽空的戶口,然後進行的過程如下:
打電話至證券行盤房:
散戶: 「想沽空股票A」
股票行回覆:「股票A借貨利息xxx 厘」
散戶:「沽出100萬股股票A,願意以xxx厘借貨。」
股票行便會作出報價:「股票A,報價是61元/61.25元」
散戶:「以61.25元沽空100萬股股票A」
但留意當你打電話到證券行時,其實股票行會看看股票A是否港交所規定可以沽空的股票,此外也要看看是否有貨可借給你,若然某段時間太多人沽空根本無貨可借,便無法讓你借貨,又或貨源太少,所需要收取的利息也會較高。
另外,在香港進行沽空,要遵守港交所的「Up Tick Rule」,意思是股票A的買賣價是61元/61.25元之時,若然你不是沽空,而是有貨在手想快點沽貨,自然願意以61元希離快點沽出,即使其後買賣價跌至 60.75元/61元,你仍未沽出所有股票的話,也會以60.75元掛出沽盤,想盡快出售,特別是見市況正在急跌之時,便想更快沽出手上持貨。不過,沽空由於有「Up Tick Rule」,若股票A的買賣價是61元/61.25元,你只能排隊掛出61.25元沽,而不能爭先以61元沽出,無論是歐美還是香港也有這樣的沽空限制。
在這情況下,期指便較沽空為好,因為期指在跌市中,不用「排隊」,也不用付利息借貨,只要你看淡後市,自然可快點入場造淡,成交可以在幾秒便完成。但沽空卻有很多限制,即使你預測到某某正股股價即使下跌,也有可能借不到貨沽空而錯失機會。此外,目前沽空的佣金收費一般都劃一是0.025%,沒有佣金上的優惠,相比之下,期指的交易佣金便宜很多。
一般來說,要造淡的話,筆者仍會建議大家首選沽期指,比如你看淡匯豐(0005)後市,匯豐是恆指的重磅股,匯豐大跌,期指也大跌的機會超過九成,那何不直接去沽期指,至少不用付借貨的利息。除非你知道某某個別股票的重要利淡消息,而這隻股票的走勢又會與整體大市出現背馳,意思是即使恆指上升,大市如何急升,這隻股票都難逃一跌的命運,那你才需要去選擇沽空。另外,若有天沽空再不需要借貨,同時又除消了「Up Tick Rule」的話,那沽空能賺錢便變得較輕易,屆時才可以再考慮。但沽空雖然不及直接造淡期指好,可是炒期指時,沽空金額的變化卻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若然某些「特定」的情況發生之時,根據筆者經驗,只要及時入市,能賺錢的機會可以很高。
波動市中如何定牛市熊市
在波動市況中,傳統的技術分析方法往往更容易失效,比如不少散戶愛留意,又被稱為「牛熊分界線」的250天線,若用這平均線去判斷市況是牛市還是熊市,錯誤機會很大。若運用「250日平均線上買升」,很多時候也會在一個跌浪中輸得很慘,同樣地,運用「250日平均線下買跌」,也可以在一個反彈市中輸光輸淨。
翻查過往數據及圖表,大家可以看到,以恆生指數曾升穿或跌破250日平均線為牛熊分界,歷年曾出現以下「反效果」的情況:
1) 1999年年尾至2000年頭,指數反覆穿破250日平均線四之而未有方向可尋,如依照此訊號買賣將承受連續虧損,牛熊分界未見成效;
2) 2000年第四季,先後兩次反覆穿破250日平均線,但走勢發展未有突破,未見牛熊分界成效;
3) 2002年七月至九月間,曾經出現十次反覆穿破250日平均線情況,而穿破後走勢未有突破發展,如依照此訊號買賣將承受大幅連續虧損,牛熊分界成反效果。
4)2004年五至八月間,指數經歷六次反覆穿破250日平均線,當中三次走勢未有大幅突破發展,如依照此訊號買賣將承受損失,牛熊分界成反效果。而另外三次走勢則有近一成的幅度,牛熊分界有所成效;
5)2008年一、二月,指數反覆穿破250日平均線達十次,而且走勢未有大幅突破發展,如依照此訊號買賣將承受多番連續損失,牛熊分界成反效果。
其實只要大家綜合歷年數據,以及運用Amibroker做詳細的Back-Testing必定可發現,250天移動平均線雖有指示方向作用,但並不能百分百將升穿或跌破250天移動平均線與牛市、熊市劃成等號。而且價格突破250日平均線後,走勢往往發展成反覆橫行,遊走在線250天忽上忽落,令牛熊分界的準確性大大減低,這時候採用將為投資者帶來連番損失。其實,250日平均線來介定市況牛熊,是一種傳統知慧,但對炒家而言,卻參考價值不高。
根據我們運用Amibroker的測試,若喜歡在日線圖上運用平均線去分析,其實大家可以用28日與72日平均線來替代250日平均線。
運用方法是:
(28日移動平均 + 72日移動平均 ) / 2,這是波動市中,牛熊分界水平!
在「牛熊分界水平」上,買升的贏面會較大,相反,在「牛熊分界水平」下買跌的贏面則較大。
最好的方法是,當股價升穿這水平,應待價格再回落後入市買入,因為由平均線計算出的結果,總會有滯後的情況,不過價格能升穿牛熊分界水平,在調整後再展升浪的機會便很高。同樣地,當股價跌穿牛熊分界水平時,應等待價格反彈後才入市造淡,這能解決滯後的問題,根據筆者的經驗,準確程度可高達90%。
例子:
2011年12月份,恆指已升穿了「牛熊分界水平」,那代表了新一輪的升浪即將開始,其後恆指先在低位再整固,到了2011年12月中便展開了強勁的升勢。此外,在2012年3月初,恆指已跌穿了「牛熊分界水平」,其後先作反彈,恆指便出現了快速調整。
期指大戶常見的賺錢技倆
期指市場在香港已發展得十分成熟,參與的資金可以來自不同的國家,特別是美資,參與程度特別高,我們稱他們是「來自華爾街」! 若翻看歷史,大家可以看到1991年港股進入牛市,當時港股的成交額不斷增加,當時恆指只有11000點左右,但單日的成交量已接近八十至九十億元,不過當年的期指,成交量仍然不多,那時候交易一張期指,只需要25000元的按金,其後到了97年,期指的按金曾升至逾十萬元一張。
91年至97年的時間裏,美資參與交易期指的程度越來越高,時至今日,參與恆指期貨市場主要都是海外及國際性的對沖基金及炒家,而期指可說是他們殺戮戰場的工具。美資基金向來是炒期指的高手,大量買入期指時可以推動期指出現大升市,對美資基金來說,他們轄下管理的資金超過百多億美元,當他們計劃買入恆生指數的成分股,但又怕大量買入成分股時會把價格推得太高,引來其他投資者搶貨,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基金便會先行買入期指。
由於買入期指的成本較低,很可能會先動用三分之一的資金買入期指,然後才將其餘資金真正投入恆指的成分股上,如此一來,成份股在強勁的買盤吸納下會把指數推高,而先前他們所購入的期指便會有可觀的利潤;同樣地,如果他們想沽出大量成份股,又怕成份股股價下跌,他們亦可先沽出相同數量的期指,投資組合的損失便可由沽空期指合約的盈利抵銷。
另外,近年已有不少海外資金在香港進行程式交易,利用電腦程式去進行套戥活動。很多人以為炒期指,表面上看來是要掌握大市的去向,而去向不外是升、跌兩個途徑,但實際上,海外基金炒期指,目的是賺取「期指與恆指差價」,這種方式稱之為「套戥」。
簡單來說,一個對沖基金可以在短時間內推高期指,使恆指與期指出現差價,只要有足夠水位(筆者經驗是至少200點以上),這些基金便會按比重買入恆指成分股而沽空期指進行這個套戥活動,由於這些基金資金較多,所投入的資金在期指及現貨市場也很大,200點的差距,所能賺取的利潤已可以十分之高。他們可以不必理會市況升跌,因為只需要在期指結算當日沽出相關股份,先前二百點的溢價便是利潤。
留意內地股指期貨結算時間
2010年4月16日,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正式上市,上市首日大部分合約都先升後回,到了第二個交易日,更大部份出現下跌。可以說對一個金融市場而言,股指期貨是必需的,因為可以讓不同的投資者進行對沖、套利及投機,讓機構投資者在策略上有更多的選擇。不過若大家翻查資料,內地的股指期貨,在當時開始交易時,其實只有20人開戶,其後過了一個星期也全中國也只有410人開戶,相對全國超過1億的股民數目而言,根本微不足道。當時內地的股指期貨,被投資者視為「門檻高」、「槓桿低」、「限制多」的金融產品,因為開戶的資金至少要50萬人民幣,又要求開戶者要有商品期貨的交易經驗,若然沒有經驗,便要求參與者先參加模擬期貨交易。而最低的按金要求又達到12%,另外期貨公司會再要求參與者多付3%至5%的按金,這令內地股指期貨的槓桿比率只有約6倍,與香港的恆生指數期貨約16倍的槓桿相比,自然缺乏吸引力。
中國證監會當時要設立如此多「障礙」當然也有其道理,因為在內地股指期貨推出前三年,有關機構曾進行模擬交易,測試結果有80%以上的人都輸錢,令監管當局不得不起戒心,反覆推磨再三以免大量散戶白白成為大戶的「點心」,因為股指期貨根本便是零和遊戲,散戶與大戶對賭,在財力、策略及資訊方面都較「輸蝕」,所以中國證監會便決定提高門檻,讓股指期貨成為大戶與大戶對賭的市場,將9成以上的散戶拒於門外。既然參與的都是大戶,那大家若對股指期貨市場有認識的話,應會立即想到,只要這個市場越來越成熟,那很大機會它會成為股市的「先行」指標,特別是最受關注的「滬深300股指期貨」!
時至今日,滬深300股指期貨的活躍程度己不斷增加,如2011年全年股指期貨成交額佔全國期貨市場的比例已達到31.83%。根據海外市場的經驗,指數期貨一般都需要平均兩年的時間才能讓市場接受,但當市場逐漸接受後,交投量可以上升得很快。滬深300股指期貨推出至今已有兩年多,參與交易的大戶也越來越大,其中A股近年不斷下跌也是原因之一,要進行沽空在內地仍然比較不便,沽出股指期貨便更方便完成預期股市下跌的策略。
那對香港股指期貨的參與者而言又有什麼影響?
近年A股的走勢對港股的影響越來越大,同時滬深300股指期貨的走勢也對恆生指數期貨產生一定的影響。不過兩者除了在不同市場上市,及組成的成份股有所分別外,結算的日期有所不同令雙方的互動影響出現一些「慣性」情況,只要我們留意到這些「慣性」情況,便能規避風險,甚至從中圖利!恆生指數期貨是每月「倒數第二個」交易日作結算日的,意思是假設2012年三月份裏3月30日及3月31日為公眾假期,那最後的兩個交易日日期便為3月28日及3月29日,其中3月28日便屬恆生指數期貨的結算日。但滬深300股指期貨的結算日卻為每月的第三個星期五,若遇到國家法定假期日則會順延至下一個交易日。假設2012年三月份分別有3月2日、3月9日、3月16日、3月23日及3月30日為星期五,那該月的結算日便為3月26日,有些月份可能只有四日為星期五,有些月份可能有達五個,但都是數出第三個星期五為結算日。
這個「慣性」的互動關係,其實只要大家細心去留意也不難發現:
1. 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前約五個交易日,恆指期貨為「升勢」,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後至恆指期貨結算前將會是「跌勢」,要注意若期間跌勢輕微,跌勢有機會在恆指期貨結算後延續,目標可訂在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前約五個交易日的水平。
2. 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前約五個交易日,恆指期貨為「跌勢」,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後至恆指期貨結算前將會是「升勢」,若期間反彈力度有限,升勢有機會在恆指期貨結算後延續,目標可訂在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前約五個交易日的水平。
為什麼會有這「慣性」互動關係?
首先不少重磅股都同時有A股及H股上市,這已「註定」了恆指期貨與滬深300股指期貨會產生互動關係,另A股若然出現一些大波動,往往會影響港股走勢,而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前的大戶轉倉行動,會推動指數價格升/跌得更急更快,繼而影響期指的走勢。如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前跌得較急,期指可能由高位回落,影響了原來的升勢,又或在低位跌得更急,簡而言之,原來的走勢會被短暫「破壞」,繼而在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後才回復正常。
大家可以看看2011年10月份至2011年12月份這三個月的走勢,這三個月份中,滬深300股指期貨的結算日分別為:
10月21日, 11月18日 ,12月16日
2011年10月份:
在10月21日,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前,恆生指數期貨由約19000點跌至18000點,但當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後便作出反彈,其後到了10月28日,恆指期貨的結算日,反彈的走勢便告短暫終止。
2011年11月份:
在11月18日,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前,恆生指數期貨由約19500點跌至18500點,但當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後,期指雖繼續調整,但僅2個交易日後便作出反彈,反彈力度不及10月份,但了11月29日,恆指期貨結算日後,反彈的走勢開始加劇。
2011年12月份:
12月16日,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前,恆生指數期貨由約19000點跌至18000點以下,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後,期指便作出反彈,升勢更延續至恆指期貨結算後,並重返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前的水平。
根據筆者的統計,這種「慣性」在每個月份中有九成機會會出現,當然有些月份會有所不同,大家可以翻查一下過去的圖表,如2012年1月份,由於港股的在位的反彈力度強勁,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前,恆指期貨為一個升勢,當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後,恆指期貨卻未見大幅調整,但仍然可看到升勢短暫「停頓」,任何的預測方法總有例外的情況,但以兩種指數的「慣性」互動關係去預測期指的走勢,近年的準確程度十分之高!
2012年1月份:
1月20日為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日,期間期貨跟隨滬深300股指期貨上升,但到了滬深300股指期貨結算後,期指便在高位整固,直至到了2月份才再展升勢。
其實留意這種不同市場的互動慣性,從中尋找入市機會是筆者近年操盤最愛用的方法之一,在筆者舉辦的Trader Training中也特別集中這方面的教授,個人喜歡稱它為「市場資訊」,既非技術指標或形態的分析,也非留意基本因素的入市準則,而是切切實實由市場帶給我們的入市訊號! 在資訊越來越快的金融市場裏,任何傳統的分析方法都開始出現「漏動」,失效的機會也越來越高,但透過分析「市場資訊」,卻能捕捉一些更佳的入市機會,這種分析方法的準確程度越來越高,正正就是因為市場的資訊流動越來越快,不同市場的互動性才會越來越強,若然在80年代,甚至70年代或更遠久的時間裏,這種分析模式或許根本行不通,但相信未來將會成為trader間的主流分析方法!
留意美聯儲議息時間
美聯儲議息向來是全球關注的焦點,近年市場都希望美聯儲在議息期間透露新一輪的貨幣政策,若然發現有量化寬鬆政策的新預期(QE1,QE2,QE3),那股市便會受到刺激。其實即使不是量化寬鬆政策,美聯儲議息也對股市有很大影響,因為減息或加息往往是市場上最當炒的消息。一般情況下,當接近美國議息日期前約六至十個交易日,市場便會開始炒賣利率上升/下跌的因素,若然是處於跌市中,更要留意下次何時議息,因為當股市急跌後,大多以利率作藉口再度炒上,無論是在加息週期中,還是在減息週期中也有類似的習慣。若在加息週期,股市要炒上,市場自然會憧憬美聯儲議息後會不加息,或者加息幅度將會減少,相反若在減息週期,股市要炒上,便會憧憬落實減息,又或減息幅度加大等。
總而言之,若不幸入貨後遇上大跌市,當然最希望股價快些反彈,但究竟何時最大機會反彈,答案便離議息日期約六至十個交易日之時,特別是市場可炒上的消息已重覆炒作多次之時,如「中央放寬政策」、「兩會」,「業績」等己重覆炒作多次,便不要期望在股市急跌後,相類似的消息可令反敗為勝。當市場再無任可消息炒作,加息或減息的憧憬便是最好的藉口,所以若遇上大跌市,當日離議息週期仍很遠的話(相隔超過半個月),則最好先行止蝕,不要再懼怕止蝕後股價反彈令你錯失更高價沽出的機會,因為股價很可能會越跌越低,最終得不償失。
其實大家可以留意,美聯儲議息前一星期,若然股市出現很大的調整,跌幅越大,議息後的反彈力度也越大。因為美聯儲議息之前的一周,若然港股出現急跌,股價更創出新低的話,這代表因美聯儲議息而出現的沽盤已完全浮現,到了議息日後,沽盤平倉的力量將會帶動股市掉頭向上,而且淡友的力量完全反映後,好友總會在美聯儲議息內容中找到一些借口作反擊,因為淡友的力量已盡,此時由低位推升期指也比較容易,而且獲利的幅度更大。
不過大家要留意一點,若然美聯儲議息前,跌幅較大,議息後一般都需要一至兩個交易日去讓好友累積力量,以及消化市場的利淡消息。其實也可看成,淡友在美聯儲議息後發現低位的買盤已越來越多,再推低指數需要更多的成本,那便只好平淡倉獲利離場,而平淡倉的行動卻會令指數出現反彈走勢。
例子(一):
2011年3月15日當晚是美聯儲的議息日,之前的一周港股出現急跌,股價更創出新低,這代表因美聯儲議息而出現的沽盤已完全浮現,到了議息日後,沽盤平倉的力量帶動股市掉頭向上。
其實留意美聯儲議息日前走勢的方法更可以「反轉」運用,原理都是分析美聯儲議息前是好友先進攻,還是淡友先進攻,而其後來自好友或淡友的獲利平倉盤大多會令走勢逆轉。故此,若美聯儲議息前,指數非下跌而是急速上升,那美聯儲議息後,走勢掉頭回落的機會也很大。
例子(二):
2011年8月1日,當晚也屬美聯儲議息日,之前一周港股不但沒有急跌,反而出現急速的升勢,全因市場預期美聯儲會有新的救市政策推出,結果在美聯儲議息後,港股卻出現大幅度調整。
再遠一點的話,大家可看看2007年時的市況,當年美聯儲共進行了7次議息,特別值得留意的是10月30日的美聯儲議息會議,因為當時港股剛好升穿了30000點創出了歷史新高。在10月30日美聯儲議息會議前,港股再度急升,不過美聯儲議息後卻出現調整,美聯儲議息會成為了整個升浪的頂部。
用1分鐘圖上的葛蘭碧八大法則交易期指
學習技術分析的都應曾聽過「J. Granville八大法則」(J. Granville Rules),這絕對是平均線應用的基本功,但基本功用得好,可以比任何深奧難懂的技術分析方法在實戰中更有作用。J. Granville的發現,只要大家待在市場一段時間都會感受得到,當一個趨勢發生改變之時,平均線總是還沒有「感受」得到,但價格會率先作出反應,在這個時候,價格線將與移動平均線便會發生「交叉」訊號,圖表上看到價格升穿或跌穿了平均線,這代表了趨勢已改變,其後價格與平均線會有一些慣性的互動規率,了解這些規率,便能掌握趨勢未來發展的方向。簡而言之,J. Granville八大法則是利用價格與平均線的關係作為買入及賣出的依據。J. Granville認為價格的走勢其實一直都有某種規律存在,而利用平均線便能找出價格的趨勢方向,同時找到平均的入市成本。
另外,J. Granville八大法則帶出了一個概念,那便是乖離bias,這個概念學習技術分析的讀者應該早己學過,乖離bias的意思是當價格與平均線出現很大距離之時,價格會有「返回」平均線的傾向。事實上,bias的意思便是 price – moving average,也代表了價格與平均線的差距,當乖離越大時,價格「修正」的可能性就越高,但另一方面,若趨勢在加速發生時,卻可預期未來乖離將會擴大。因此乖離亦為一個觀察指標。
J. Granville八大法則分為上升的有四點,下跌的也有四點。
四個買入訊號:
A點:價格向上突破平均線,代表原有趨勢開始翻揚向上,因此這個「交叉」走8勢可視為買入訊號。
B點:乖離出現,但幅度不算大,因趨勢正加速發展,預期乖離將會擴大,這可視為買入訊號。重點是B點為新升浪的開始,而調整期間又沒有跌回平均線之下,未來趨勢持續加速發展的機會較大。
C點:上升浪的急跌,價格跌破平均線後再作出反彈,不過此時平均線仍處於上升階段,這顯示了後市走勢仍樂觀,可視為買入訊號。
D點:價格自高位回落並跌穿平均線,而且跌幅較大,並拋離平均線,此時雖然跌勢已成,但由於發生了價格偏離平均線,因此預期這現象將有所「修正」,即反彈極有可能出現,可視為買入訊號。
四個賣出訊號:
E點:雖然走勢處於上升階段,但價格短期內升勢過大,價格偏離平均線太多,短時間內市場將會有獲利沽盤湧現,價格很大機會作出「修正」,因此可視為賣出訊號。
F點:平均線已向下,而且價格由上跌破平均線,這代表了趨勢已發生反轉,這個「交叉」走勢可視為賣出訊號。
G點:價格雖偏離平均線,但乖離的幅度不算大,跌勢正開始加速發展,預期乖離將擴大,價格下跌速度加快,可視為賣出訊號。重點是G點為新跌浪的開始,而且反彈期間又沒有升回平均線之上,未來趨勢持續加速發展的機會較大。
H點:價格自低位快速回升,但突破平均線不久又再返回其下,這應視為假突破訊號,加上平均線仍然向下,應為為賣出訊號。
J. Granville八大法則發展至今,不少使用者都將其改良,最常見的是將「價格」那部份改為「短期平均線」,八大法則的使用方法不變,但價格穿越平均線後的互動關係,變為「短期平均線」穿越「長期平均線」,但無論怎樣去改,真正運用過J. Granville八大法則作實戰的人,都會發現以下的缺點:
1.由於J. Granville八大法則是運用了平均線,訊號的出現時間往往會有「滯後」的問題。
2.當走勢窄幅波動,趨勢並不明顯之時,會有很多「假訊號」出現。
3.選擇平均線的參數不同,效果會有很大分別,當選擇的平均線參數太小(太短期的平均線),訊號的滯後情況會減少,但假訊號卻會較多。相反,若選擇的平均線參數較大(較長期的平均線),假訊號是少了,但滯後的問題卻變得嚴重。
解決的方法,大部份人會採用技術指標,比如運用RSI、DMI等,計算公式不涉及平均線的指標去一同分析,藉此過濾假訊號及解決滯後的問題。不過根據筆者經驗,這種用法其實在實戰中會更混亂。首先大部份人都愛將J. Granville八大法則應用在日線圖上,藉此預測趨勢,但筆者認為將J. Granville八大法則應用在即市圖表上,滯後情況便會明顯減少,而且J. Granville八大法則應用在即市交易中其實作用十分之大。即市圖表中,可供選擇的有1分鐘圖、5分鐘圖、15分鐘圖,30分鐘圖等,經過筆者測試,又以1分鐘圖最為適合。
此外,J. Granville八大法則中其實不是每一點的預測準確性也相同,不少人只會集中研究J. Granville八大法則中價格穿越平均線,又或短線平均線穿越長期平均線的訊號,簡而言之,其實只是大家常見的所謂「死亡交叉」又或「黃金交叉」訊號,這種訊號一般滯後情況都很明顯,若實戰時運用其實能賺錢的機會不大,特別是用以交易股指期貨,被價格波動「震走」的機會特別大。另J. Granville八大法則中提及的乘離,也是很多人會留意的,當價格偏離平均線太多之時,走勢隨時會「修正」,重返平均線。但問題是究竟何時會修正? 很可能你入市後價格仍會朝原來走勢運行一段時間,帳面的虧損越來越大,請不要忘記,平均線不是一直呈「水平」發展的,而是會跟隨價格而變動的,簡而言之,價格在上升,平均線也會不斷上升,最後即使價格返回平均線,也可能是平均線上升了很大幅度後才出現,即使你在價格返回平均線時才平倉離場,也可以出現很大的虧損。
其實J. Granville八大法則中,C點及G點的訊號最值得留意,乘離後的加度,在即市交易中能發現這趨勢的話,不但「坐倉」的壓力較少,能獲利的幅度也較大。在即市交易日,運用兩條平均線去分析,如常見的「黃金交叉」等訊號是最笨的,因為滯後情況會很嚴重,筆者在Trader Training中不斷告訴參加者這一點,反而用單一平均線效果卻會更佳! 但究竟平均線的參數應多少,以及應如何運用? 這需要做大量的back-testing,筆者的測試結果是,若應用在1分鐘圖上,50平均線是最適合的。
運用50平均線在1分鐘圖,留意50平均線與價格的互動關係其實可以找到很多入市機會,更可用以判斷入市後是否應「繼續持倉」/ 「止損」!
例子(一):
50平均線由向上移動,轉為向下,這是確認跌勢的訊號,比價格穿越平均線更準確,但留意平均線的滯後反可利用作入市參考,平均線轉為向下移動,這時價格反而是跌勢開始後的反彈,若然在跌勢開始時已入市,則應選擇繼續持有淡倉。同樣地,50平均線由向下向上移動,這是確認升勢的訊號,也同樣比價格升越平均線更準確,這時價格走勢屬於升勢開始後的調整,若然在升勢開始時已入市,則應選擇繼續持有好倉。
例子(二):
很多時候大家都會看到,價格在低位作出反彈,一個很急的升勢好像快將出現,但當升勢出現後才入市,很快卻會遇上調整,其實價格上升,要留意50平均線是否也跟隨由向下移動轉為向上,沒有確認這部份,便不應太草率入市。
例子(三):
另外,平均線由向上移動轉為「水平橫行」,其實也可視為賣出訊號,很多技術指標在這時其實都會發出賣出訊號,大家不妨自行觀察一下。但問題是,這時候造淡,稍後時間平均線將會轉為向下移動,對持有淡倉的人來說是好事,不過大家可翻看例子(一),平均線轉為向下移動之時,價格又大多會先作出反彈,然後才會再下跌,不少人便是「捱」不過這階段,也因為不明白這個平均線的特性,其實即使大家運用其他的技術指標,也會發現入市後走勢逆轉,但卻不知道應否繼續持倉,還是止損,很多時候在止損後,價格又朝預期的方向運行,若然運用平均線去配合分析,便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很多技術分析的基本功在實戰中可以很有用,問題只是大家懂不懂去將其改良應用在不同的層面,比如J. Granville八大法則為什麼不能應用在即日交易上? 為什麼非要跟其他人一樣應用在日線圖上,然後不斷加上不同的技術指標去分析,又或J. Granville八大法則的每一個細節,究竟那一部份最值得參考及應用? 每一套準則都有其優點及缺點,Trader便是要透過大量的測試及經驗去判斷那些方法能用,那些方法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