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分析易學難精

training 1004 sample

技術分析是易學難精的一門藝術,對初學者來說它既新鮮又「刺激」,因為初看圖表及技術指標的人總會有一個感覺,原來分析股市走勢便是這麼容易,這些新手常看到別人在觀察圖表走勢,在他正式學習技術分析前,根本不知道別人在做什麼,到他學習後便會以為,原來這些所謂高手用的方法便是這樣簡單,自己一學就會,也立即躋身高手的行例,但當他實際買賣之時便會發現,現實世界要賺錢又豈會這樣容易?

不同的人在觀察圖表的時候,用的方法可能完全不同,不要以為你懂得最基本的東西後便等如懂得了賺錢的法門。技術分析形態及技術指標的應用,在70及80年代可以說很有效的,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越來越多人去應用,傳統的分析方法已經逐漸失效,特別是互聯網的流行,世界各地不同的人要找股市的資訊變得十分容易,所以早在2000年的時候,網上買賣股票逐漸流行,而傳統的技術分析方法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威力大幅度地減弱。到了近年,人人手上都有一部iphone,大家都以為這只是一個潮流,影響的最多是apple的股價吧?但只要細心去留意,由於iphone能讓不在家裏或不在辦公室裏的人更容易在互聯網尋找資訊(當然在iphone面世前也有其他的流動上網工具,但卻比不上iphone的流行程度),傳統的分析方法到了這個階段,作用已接近「零」。

可是,作為一個初學者仍然需要將基本功打好,學習最基礎的東西,不過學習了要懂得去修改,透過實戰與不同的測試,找出你個人專屬的技術分析方法,才是致勝之道。若你連基本功也沒打好,那自然沒辨法去作出任可修改,所以學習傳統的用法仍然是必需的,但筆者對每一位新手作出建議,不要低估了現實買賣的難處,技術分析的功效是需要透過自己去發掘出來的。

不過筆者可以肯定的告訴你,當你透過自已的努力找到致勝的法門後,只要再配合嚴格的資金管理方法,確實能在市場裏賺錢。世上接近所有的頂級高手都需要圖表去應用自已的買賣方法,較著名的「純」技術分析專家便是Richard Dennis,用400美元,透過技術分析買賣,變為2億美元。其餘的還包括著名的程式買賣專家James Simon,透過大量的測試,找出能致勝的超短線形態,透過程式買賣來致富。還有曾是索羅斯的接班人Stanley Druckenmiller,也是技術分析的高手,在決定買賣方向時,也必需運用圖表分析。

當然這些高手都是透過無數的實戰測試來找到自己的致勝方法,但他們剛踏入投資界的時候,也必需經過初學者的階段,任何一個高手都是由新手逐漸演變而成,只要肯認真努力去學習,完成一個初學者的階段,再透過不斷的實戰磨練,總有一天你也會真正躋身高手的行列。

 

 

技術分析的定義

P98

技術分析便是觀察過去的價格的歷史變動,去預測價格未來的趨勢,以及買賣股票的適當時機。其實技術分析的理論基礎便是「空中樓閣」理論。這套理論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於1936年所提出的,他認為股票的內在價值其實根本沒有參考的作用,並強調心理構造出來的空中樓閣才是預測未來的關鍵。投資者之所以要以一定的價格購買某股票,是因為他相信有人將以更高的價格向他購買這股票。至於股價的高低,根本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存在更多的人願意去「接火棒」。當然懂得越多,越有經驗的人,知道何時應接火棒,何時應將它轉交給下一位,其餘較沒有經驗的,則可能接了火棒後卻在遲欵,轉交給下一位的時間處理得不好,結果當然要有所虧損,但最笨的可能整支火棒也吞進了肚裏,那麼自然誰也教不了他。

學習技術分析便是要學懂不要做最笨的那一位。多年來,市場人士不斷地對走勢的形態進行研究,也發明了無數的分析方法,更創做出一些技術指標,這些方法與指標一直流傳至今,也有不少人每天都去改良,但有一點使用技術分析的人都深信不欵的,那便是影響價格的所有變化必定已反映在股價之上,無論是公司未來的前景,各國政府的行動,甚至有機會出現的恐怖份子行動,都會因為醒目資金的「偷步」行動而反映在價格的變化之上,只要我們懂得去觀察,便能預測「未來」。

近年的炒賣高手中,有一位可以說運用技術分析運用的最成功的,那便是《The New Market Wizards》中訪問的其中一位專家Ai Weiss,他每年平均的獲利百分比為52%左右,而且十分穩定,即使某些年份出現虧損,但卻能控制在5%之內。在1982年你拿1000元給他投資的話,到了1991年便能增值到53000元以上。這種表現與索羅斯及巴菲特相比,一點也不遜色,不過他最特別的地方便是他所運用的分析方法便是「觀察形態」,無錯! 便是大家早已視為沒有用處的「頭肩頂」、「頭肩底」、「雙頂」、「圓底」等等的分析方法。

他讓世人明白到,單純的形態分析也可以產生十分有率的炒賣方法。不過他觀察形態之時,必定會尋找最久最久的歷史數據去觀察,因為他認為必需有足夠多的數據去證實他的研究結果,才有信心去做用,結果他用了四年以上的時間去研究才開始他生平的第一次買賣,這種堅毅的精神自然非一般人能擁有。另外,他發現要令形態分析產生效果,其實要觀察形態中的形態,意思是如「圓底」裏的「雙底」,又或「頭肩頂」裏的「圓底」,一個真正有效的訊號,實際上可以由幾個形態組成,這些不同的組合其實造就出一些新的入市訊號,而且十分可靠。

Ai Weiss的事蹟必定讓初學技術分析的人感到鼓舞,因為即使任何人認為已過時的方法,其實只要運用得當,以及認真去研究及學習,也可以把它變成十分有用的工具。

 

圓底

圓底的英文名稱為Rounding Bottom,也有些地方喜歡稱圓底為「碗形」,圓底屬一種逆轉形態,但實際上並不常見,此類形態大多數出現在一個由熊市轉為牛市的長時間整固期。

形態的組成:

圓底大多在一個大跌市後出現,低位通常會創出近期新底價,整個形態的組成可分為三部份

 

1)      下降

2)      創最低

3)      回升

 

形態的第一部份是下降,帶領圓形到達低位,但下降的傾斜度不會太大,第二部份是圓底的最低位,大多是近期的新低價,然後價格在低位整固,直至累積足夠的買盤,價格才再度回升。

確認圓底的重要資訊:

圓底形態中,股價呈孤形下跌,在底部時表現為股價呈孤形下跌,初時賣方的壓力不斷減輕,於是成交量持續下降,但買人的力量仍畏縮不前,這時候股價雖是下跌,然而幅度緩慢和細小,其趨勢曲線漸漸接近水平。在底部時買賣力量達致均衡狀態,因此僅有極小的成交量。然後需求開始增加,價格隨著上升,最後買方完全控制市場,價格大幅上揚,出現突破性的上升局面。故此,要成功辨別圓底形態,同樣可留意成交量的變化,成交量方面,初時緩慢地減少到一個水平,然後又增加,形成一個圓底形。這型態顯示一次巨大的升市即將到臨。投資者可以在圓形底升勢轉急之初追入。

 

實戰精粹:

圓底的組成過程時間較長,一般至少達兩個星期,期間很可能出現其他的形態包含在圓底中,最常見的便是「下降楔形」及一個「矩形」的整個形態,一個圓底形態中,會發現價格先突破下降楔形,代表買盤已越來越多,其實又出現矩形整固,是好淡再度爭持,若出現大成交量突破這個矩形,圓底後的升勢也得以確認。另外,要留意一點在實戰上會十分實用,整個圖底組成的時間,大多會與其後展開升浪的時間相若,很多觀察圓底形態入市的人也忽視了這一點,圓底出現後,價格會展開急速升勢,但升勢期間自然有一點調整,若個升浪的出現時間根本比圓底組成的時間為短很多,我們便可肯定價格調整過後,升勢仍會再展開,這時便不應太早沽貨套利,以免錯失升浪中升勢最強勁的部份。

 

例子:

19E

新奧能源(02688)的走勢圖上,價格在2010年8月10日至 8月27日期間呈現「圓底」形態,這段時間約為14個交易日。留意我們以8月27日這日價格急升伴隨著大成交量的日子計起,理論上整個升浪也會維持約14個交易日。結果新奧能源(02688)的價格由8月27日一直上升至9月15日的頂部,剛好也是14個交易日。期間該股的股價由約18.5元升至24元以上,不過大家要留意,該股在9月2日至9月8日期間,股價曾出現調整,這時便不應太早沽貨離場,錯失了股價繼續急升的獲利機會。

 

 

三頂

三頂的英文名稱為Triple Top,在內地有些人喜歡稱他為三重頂。它是以三個相約之高位而形成的轉勢圖表形態,通常出現在上升市況中,代表趨勢即將逆轉。而典型三頂,通常出現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及穿破支持線而形成。

形態的組成:

股價上升一段時間後投資者開始獲利回吐,市場在他們的沽售下從第一個頂部回落,當股價落至某一水平便吸引了一些看好後市的投資者入市,另外以前在高位沽出的投資者也可能在低位「補倉」,於是價格又再度回升出現第二個頂部,但市場買盤卻並非十分旺盛,在股價回升至與前一高位左右又出現沽壓令股價回落,不過前一次低位卻又提供支持,這時再度出現第三個頂部,不過出現第三個頂部,但此時高位的沽壓已越來越大,大家也認為經過兩次的回升也未能再創新高,後市已上升乏力,信心也比以前更弱,其後股價回落,早前低位提供的支持力也再沒有出現,走勢正式逆轉。

確認三頂的重要資訊:

三頂在圖表上與雙頂令人覺得十分相似,只是多一個頂,很多可出現雙頂的時候便被認為是沽空的訊號,但其實三頂與雙頂有一個很大的分別,那便是三頂的每個頂必定分隔得比雙頂的更遠,這是用以判斷三頂與雙頂的重要資訊。另外,很多人認為形成三頂的時候會有兩個底部,而這兩個底部可以畫成一條水平線,該使用者去確認價格跌穿這個水平線時才入市沽空,但現實中十居其九都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只能比較兩個底部,看那一個較低,然後在這個最低的底部畫出一條水平線作參考。

 

3

 

實戰精粹:

三頂的形態在即市炒賣中可以說甚少出現,越使用短線的圖表便越難看到三頂的形態,理由是短線走勢裏連續三次上試高位也無功而回的機會甚少,很多時候都是一次,或兩次急升後價格仍未展開升勢便開始大幅度回落。所以在即市炒賣中,其實可以忽略三頂這個形態,不過在長線走勢分析中,三頂卻十分有用處,而且命中率可以達到八成以上。

 

例子:

2899

紫金(02899)的股價在2007年曾經由低位4.08元急升至14.6元,其後開始在高位遇上強勁沽壓,在週線圖上第一個頂部的出現是在2007年9月,其後價格跌至10.9元又再反彈,到了2007年10月出現第二個頂部,但同樣地未能升穿14.6元。此時紫金(02899)遇上的沽壓已越來越強,價格更跌至9.35元才告反彈,到了2008年1月出現了第三個頂部,這個頂部的高位為13.5元,比前兩個頂部為低,也證實了高位的沽壓越來越大。而觀察三頂形態便應留意第二次回落時的支持水平究竟在那裏,在這個例子中,第二次回落的支持位為9.35元,當出現三頂形態後,價格急速回落並跌穿9.35元的話,便是入市沽空的最佳時間。事實上,紫金(02899)的走勢在2008年3月便大幅跌穿了這個支持水平,結果它的股價一直急速下滑,最後更跌至1.39元才告喘定。

 

 

三角形

三角形代表了買賣雙方在較量,當中可分為上升三角形,英文名稱為Ascending Triangle、下降三角形,英文名稱為Descending Triangle,以及對稱三角形,英文名稱為Symmetrical Triangle。無論那一種三角形都屬於整固形態,價格走勢即將作出重大變化,而三角形的出現也表示看好與看淡的人都在觀望,又或爭持激烈,直至一方分出勝負。

形態的組成:

當股價上升至某一水平便遇上阻力回落,但回後時市場的購買力卻越見強勁,令股價未回至上次低點即告反彈,這情形持續使股價隨著一條阻力水平線波動日漸收窄。若把每一個短期波動高點連接起來,可畫出一條水平阻力線;而每一個短期波動低點則可相連出另一條向上傾斜的線,這就是上升三角形。

 

26b

 

相反,下降三角形的形狀的上升三角形剛好相反,股價在某特定的水平出現強勁支持,但每當股價反彈時卻越見乏力,令反彈高位越來越低,若將出現支持的水平畫上一條直線,再將股價每一次的反彈高點連成一線,形成一條傾斜線。

 

26d

而對稱三角形則是價格變動幅度逐漸縮小,亦即每次變動的最高價,低於前次的水準,而最低價比前次水準為高,呈現一個「壓縮」圖形,其上限為向下斜線,下限則為向上傾線,把短期高點和低點,分別以直線連接起來,就可以形成一對稱的三角形。

 

26E

 

 

確認三角形的重要資訊: 

傳統的技術分析方法認為上升三角形在突破頂部水平的阻力線時,可視為買入訊號,而下降三角形在突破下部水平支持線時屬沽出訊號。但上升三角形在突破時必需有大成交量配合,但下降三角形卻不需要。另對稱三角形的成交量,因價格變動越來越小而不斷遞減,正反映出好淡力量對後市猶疑不決的觀望態度,然後當股價突然跳出三角形時,成交量隨之而變大。

 

實戰精粹:

其實上升三角形並非必要會向上突破,也有向下突破的可能性,這是很多觀察三角形形態的人所忽視的一點 ; 同樣地,下降三角形也不一定會向下突破,也有向上突破的可能性,由於三角形屬整固形態,突破整固後的趨勢可信性甚高,故此無論作那一個方向的突破也可跟進入市。

例子:

347

 

鞍鋼(00347)的走勢圖上,價格於2010年9月14日至9月30日呈現「下降三角形」,按照傳統的分析方法,股價理應向下突破,但到了10月4日,股價不但沒有向下跌穿三角形,更向上作出突破,並一舉由12.7元急升至接近14元。

 

347B

 

其實有些時候更有可能先向上突破,然後又再向下突破,故此即使使用者等待價格突破三角形時才入市,也很可能會冒受損失。最好的方法其實是留意三角形組成時的「形態中的形態」,以鞍鋼(00347)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到其實三角形中包含了一個「圓底」的形態,前文也有提及過《The New Market Wizards》一書中其中一位著名炒家Ai Weiss便最喜歡留意形態中的形態,由於三角形中存在圓底形態,價格向上突破的機會較高,而突破後買入的「贏面」也較大。

 

 

楔形

楔形可分為上升楔形及下降楔形,兩者都屬一個走勢即將逆轉的訊號,楔形出現的機會其實很多,故此必需留意這種形態的特性。 

 

形態的組成:

 楔形的形態與三角形其實有點相似,但與三角形不同處在於二條界線同時上傾或下斜。楔形又分為上升楔形和下降楔形,但上升三角形只有一邊上傾,而上升楔形則二邊同時向上傾,買方的力量比上升三角形更強。

 

38a

 

上升楔型中,股價不斷上升,賣出壓力亦不大,但投資者的興趣卻逐漸減少,股價雖上升,可是每一個新的上升波動都比前一個弱,最後當需求完全消失時,股價便反轉回跌,因此,上升楔型表示一個買方力量逐漸減弱的情況,後市有機會逆轉下跌。

 

38b

 

下降楔型的含義則和上升楔形剛剛相反。股價經過一段時間上升後,出現了獲利回吐,雖然下降楔形的底線往下傾斜,似乎說明市場的承接力量不強,但下跌的幅度卻在一直縮窄,說明沽售力量正減弱中,加上成交量在這階段中的減少可證明市場賣壓的減弱。
確認楔形的重要資訊:

下降楔形和上升楔形有一點明顯不同之處,上升楔形在跌破下限支持後經常會出現急跌;但下降楔形往上突破阻力後,可能會向橫發展,形成徘徊狀態或園狀,成交仍然十分低沉,然後才慢慢開始上升,成交亦隨之而增加。這情形的出現,我們可待股價打破徘徊悶局後才可考慮跟進。

實戰精粹:

實戰中大家會發現上升楔形會比下降楔形的可信性較高,理由是股價急跌一般會比股價上升為快,下降楔形出現後股價即便出現逆轉,但很可能反彈的幅度根本不多,見反彈才入市追入,很可能股價又再度下跌。但上升楔形代表股價短時間內急升但卻缺乏買盤支持,這時很可能觸發獲利盤出現,而沽壓有可能突然很大,即使見股價回落才跟進沽空,也能短線捕捉到獲利機會。

特別要留意的是,若上升楔形伴隨著股價創出近期新高,由於獲利盤大多設定在近期高位附近,故此這種上升楔形出現後,股價短期急速回落的機會很大。

例子:

 

38c

農業銀行(01288)的走勢圖上,於2010年10月尾至11月初便出現上升楔形的形態,期間更突破了10月份的最高價4.23元,其後當股價跌穿上升楔形後,價格便急速回落,由4.51元跌至4元左右水平。

 

 

旗形

旗形的形態包括了「旗桿」及「旗幟」,這型態通常在急速而又大幅的市場波動中出現,股價經過短期波動,形成一個與原來趨勢呈相反方向傾斜的長方形,這就是旗形走勢。

形態的組成:

旗形形態可分為上升旗形和下降旗形。上升旗形是經過一輪急升後,出現價格密集區域,把這密集區域的高點和低點分別連接起來,就可以劃出二條平行而又向下傾斜的直線,此為上升旗形。上升旗形大多數在升市「末期」出現,因此即使股價突破後上升,也要留意升市可能己進入尾聲階段。

29B

 

相反,下降旗形則是經過一輪急跌後,同樣出現價格密集區域,這個區域則稍微向上傾斜,則為下降旗形。下降旗形則大多數在跌市初期出現,顯示大市可能垂直急速下跌。

29D

 

確認旗形的重要資訊:

傳統的技術分析方法認為辨別旗形的重要準則便是留意其成交量變化,成交量在旗形形成過程中,是顯著地漸次遞減的,其後突破旗形之時,成交量將大幅急升。旗形是個整固形態,意思是整固後會繼續原來的趨勢方向移動,故此上升旗形很大機會會向上突破,而下降旗形則很大機會會往下跌破。另旗形一般是經過一輪長時間上升或下跌後才會出現,突破旗形後的走勢將會是既急且短,為短炒者應把握的最佳入市訊號之一。

 

實戰精粹:

實戰中下降旗形是一個很可靠的訊號,留意若下降旗形的「旗幟」維持時間只有三至四個交易日的話,未來的下跌幅度有可能會很大。因為一般情況下,旗形的「旗幟」維持時間也會有八至十個交易日,若只維持兩至三個交易日,這反映了沽壓十分之大。

例子:

626

 

大眾金融(00626)的走勢圖上,於2011年1月20日至2月8日呈現一個下降旗形,這旗形的「旗幟」維持時間只有四個交易日,其後該股的股價便由5.53元急跌至4.48元。另若「旗幟」出現的形態非兩條線平行,而是出現一個上升楔形的話,也是更為可信賴的形態,特別是應用在即市買賣之上。

 

 

頭肩頂

頭肩頂的英文名稱為Head & Shoulders Top,有點像某洗頭水的牌子名稱,但這是最為常見的「反轉形態」之一。任何一個學習形態分析的人都聽過頭肩頂這個名稱,因為在報章上最常見。

 

形態的組成:

長期的分析中,頭肩頂通常會在牛市的盡頭出現。頭肩頂的形態上有四個部份,別為「左肩」、「頭」、「右肩」及「頸線」。

 

左肩部分代表股價持續一段上升的時間,成交量很大,過去在任何時間買進的人都有利可圖,於是開始獲貨套現,令股價出現短暫的調整。

 

頭代表股價經過短暫的調整後,又一次強勁地上升,成交量亦隨之增加。不過,成交量的最高點較之於左肩部分,明顯減弱。股價升破上次的高位後又再度回落。

 

右肩代表股價下跌至接近上次的低位後再獲得支持回升,可是市場的買盤已較少,成交量也較左肩和頭部為少,股價已沒法升抵頭部的高位。

 

頸線代表「左肩」、「頭」及「右肩」逐一出現後,實際上股價曾出現兩次由低位回升,將這兩個低位連成一線便為頸線。

 

確認頭肩頂的重要資訊:

 

757

 

傳統的技術分析指出,當股價一旦跌破頸線,便會出現較急且大的跌幅。成交量可為頭肩頂形態充當一個重要的指標,大多數例子中,左肩的成交量必定高於右肩的成交量。而且傳統的理論認為,當價格跌穿頸線後,大多會出現一個「後抽」,這是造淡者的「平倉」盤所造成,但經過「後抽」後,價格便會急速下跌。

 

 

實戰精粹:

頭肩頂十分常見的原因是真實走勢中很少在急升中出現兩個頂部,甚至三個頂部的高位是相約的,故此,頭肩頂的出現頻率比雙頂及三頂為多。另外,頭肩頂除了用於長期的分析中效果顯著外,其實運用在短線分析中的效果也不俗,筆者曾常試分析日線圖、小時圖、半小時圖、十五分鐘圖及五分鐘圖的頭肩頂形態,結果發現在半小時圖中的頭肩頂效果最好。不過所謂的「好」,並非沿用傳統的使用方法,而是運用頭肩頂出現後,價格跌穿頸線會出現「後抽」的特性。其實大家若有留意,頭肩頂的形成是左肩的成交量會比右肩為大,但當價格跌穿頸線之時,往往成交量又會急增,而且會跌得很急,由於沽壓一時間大量爆發出來,很快會在低位吸引到買盤,而沽壓由於已「一次過」出現了,故此價格回升的機會很大,可以說價格跌穿頸線後有超過七成的機會都會出現「後抽」,跌得越急,出現後由的機會便越大。若套用在半小時圖上,則出現後抽的機會達到八成以上。

 

例子:

81

 

匯控(00005)的半小時圖表上可看到,股價在2011年4月27日出現了頭肩頂的「左肩」,其後在 4月28日出現了「頭部」,到了 5月3日再出現了「右肩」,這時可以在匯控(00005)的半小時圖表上畫出頸線,結果到了5月6日,匯控(00005)的股價急速跌穿了頸線,但相隔不久便立即出現後由,匯控(00005)的股價由83元以下急速反彈至84元以上。

 

 

V型反彈

V型反彈在形態上雖不常見,但當出現時威力卻十分驚人,可以說只要成功把握到一次這種機會,甚至可以單憑一次買賣便致富,又或一次買賣賺的錢足夠一些全職炒家彌補一年至數年的虧損。

形態的組成:

24a

留意V型反彈的經典例子會更容易學習,也應把這些例子緊記,市場總是重覆地出現一些「機會」讓用心留意的人把握到致富的機會。如2007年8月,港股直通車的消息傳出,便曾單日逆轉千多點出現奇蹟般的「V型反彈」,但相信當日有入市的投資者不多,大多只是其後才高位再追貨。

24c

另外,2007年8月中,曾是散戶的愛股港交所(388)也有類似的情況出現,股價由100元以下,急升至高見250元。

 

確認V型反彈的重要資訊:

V型反彈是急速回升的形態,在低位必定不會超過兩個交易日,形態上確實呈現一個「V」形,而且其後的急升很少會再回落,若急升後又再作出調整,甚至跌穿了「V」形的底部,則V型反彈的形態便告失效,在這情況下,切忌入市加碼攤平,應立即止蝕離場,因失效的V型反彈形態很可能會引發大量的沽盤,股價有機會出現一輪大幅度的急跌。

 

實戰精粹:

究竟V型反彈有什麼特性? 如何才能及早察覺立即入市吸納以免錯失機會?

24b

 

其實V型反彈,可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下跌階段,通常V型的左方跌勢十分陡峭,而且持續一段短時間。 其後是轉勢點,意思是V型的底部,這個底部會十分尖銳,一般來說形成這轉勢點的時間僅一至兩個交易日,而且成交在這低點明顯增多,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在這階段先將一半資金入市吸納,其後到了回升階段,股價從低點回升,成交量亦隨之而增加,再將另一半資金入市。
V型走勢是個轉向型態,顯示過去的趨勢已逆轉過來。要點是V型走勢在轉勢點必須有明顯成交量配合,成交量越大越好,這樣回升階段出現的可能性便會大大增加。

 

 

裂口

裂口是指股價在快速大幅變動中有一段價格沒有任何交易,顯示在股價趨勢圖上是一個真空區域,這個區域稱之「裂口」。裂口分普通裂口,突破裂口,持續性裂口與消耗性裂口等四種。從裂口發生的部位大小,可以預測走勢的強弱,確定是突破,還是已到趨勢之盡頭,它是研判各種型態時最有力的輔助材料。

 

形態的組成:

普通裂口通常在整固形態中出現,意思是見到三角形,區域整固等形態後作出突破,這大多是普通裂口,這情況下裂口不會太大。但倘若裂口範圍很大,而且伴隨大成交出現,則可視之為「突破裂口」。其後任何離開型態或密集交易區域後的急速上升或下跌,所出現的裂口大多是「持續性裂口」,這種裂口的實用性不大。當己出現裂口後,股價越升越急,並再出現裂口,而成交量更明顯大幅急升,則可視為「消耗性裂口」,這大多在恐慌性拋售或消耗性上升的末段出現,股價即將逆轉。

 

33B

 

確認裂口的重要資訊:

當股價出現裂口,經過幾天,甚至更長時間的變動,然後反轉過來,回到原來裂口的價位時,稱為「回補裂口」,這是十分常見的現象。一般裂口都會回補。因為裂口是一段沒有成交的真空區域,反映出投資者當時的衝動行為,當投資情緒平靜下來時,投資者反省過去行為有些過分,於是裂口便會回補。但留意並非所有類型的裂口都會填補,其中突破裂口,持續性裂口未必會填補,至少不會馬上填補;只有消耗性裂口和普通裂口才會短期內補回。故此當發現裂口很快會被補回的話,便可肯定這屬普通裂口或消耗性裂口,不宜心急入市。

 

33C
另外,突破裂口出現後會不會馬上填補?我們可以從成交量的變化中觀察出來。如果突破裂口出現之前有大量成交,而裂口出現後成交相對減少,那麼迅即回補裂的則難以預測;但假如裂口形成之後成交大量增加,股價在繼續移動遠離型態時仍保持十分大量的成交,那麼裂口短期回補的可能便會很低。

 

 

實戰精粹:

實戰應用中,最值得留意的其實應只有「突破裂口」,因為跟進入市能準確預測市況的機會較大。但若運用在短線買賣之上,回補裂口的特性其實十分有效,更是跟進入市的絕佳訊號。最佳的方法是留意突破裂口後卻出現成交量下降的時機,這種情況下裂口很快會被回補。

 

例子:

1099

 

國藥(01099)的走勢圖上,股價在2010年8月2日出現「突破裂口」,當日除出現裂口外,成交量也大量增加。不過其後成交量在短短兩至三日內卻大幅下跌,這反映了股價很快會回補8月2日出現的裂口,結果到了8月12日裂口便被回補。

 

 

什麼是技術指標:

img1

若初學分析,除了學習形態(包括頭肩底、圓底等)外,也會學到一些技術指標如保歷加通道、MACD、RSI、CCI等,這些技術指標只是運用一些數學程式,將過去的價格資料重新整理及計算,從而透過這些指標出買入及沽出訊號,藉此協助使用者判斷市況走勢!

 

移動平均線(Moving Averages)

 

移動平均線是目前最多人應用的技術分析工具,可以說大家在報章雜誌看到的專家們某程度上都喜歡用移動平均線,理由是它的訊號簡單而且實用,但市場上傳統的移動平均線應用方法,由於大多人運用,實際上大部份已接近完全失效,真正懂得運用移動平均線的人,都會找出一些與別人不同的應用方法,以在市場佔有先機。

 

移動平均線的種類

移動平均線其實有幾種,這包括:

(1)   普通移動平均線(Simple Moving Average)

(2)   比重移動平均線(Weighted Moving Average)

(3)   高級移動平均線(Advanced Moving Average)

(4)   指數移動平均線(Exponential Moving Average)

(5)   綜合移動平均線(Multiple Moving Average)

但最多人採用的為普通移動平均線及綜合移動平均線。

普通移動平均線的計算方法:

普通移動平均線是將每日的收市價平均起來。至於所用來計算的日子則沒有限定,譬如2日平均線就是將兩日的收市價平均,下列舉出一個例子:

 

日期 收市價 2日平均價 3日平均價
1234 $1$1.2$1.6$2.2 $1.1=$(1+1.2)/2$1.4=$(1.2+1.6)/2$1.9=$(1.6+2.2)/2 $1.267=$(1+1.2+1.6)/3$1.67=$(1.2+1.6+2.2)/3

 

傳統的技術分析在移動平均線的應用上有一個重大的「假設」,那就是平均線向上,代表了一段時間內整體的價格有上升趨勢,相反若平均線向下,則代表一段時間內價格有下跌趨勢,而趨勢向來會向同一個方向延續,故此只要發現整體的趨勢是向上或向下為主,便能預測未來的走勢。此外,傳統的技術分析認為,移動平均線可以用作為支持點或阻力點來看。譬如市價上升,移動平均線亦上升,市價突然之間下跌,剛剛跌至移動平均線之上,因為移動平均線正在上升,市價預計將會繼續向上,所以跌到平均線,就會發揮支持力作用。

 

MV1

MV2

 

另當價格因突發的消息而令股價急跌或急升,同時大幅度拋離移動平均線之時,未來價格很大機會會逆轉,逐漸返回與移動平均線,這稱之為「乘離」現象。

 

MV3

 

但究竟移動平均線應採用那個日數才最適合?

傳統的技術分析都習慣採用10日、20日及50日移動平均線。另250日移動平均線則用以作長期走勢的「牛熊分界線」,價格在250日移動平均線之上,代表處於牛市,相反在250日移動平均線之下,則代表熊市。當發現價格由250日平均線之上,回落至其下,又或由之下回升至其上,則代表牛熊交替。

 

MV4

 

綜合移動平均線的計算方法:

單用一條移動平均線,短日期的預測能力太過短暫,太長線的平均線卻又只能預測長期走勢。為了平衡兩者的優劣,傳統的技術分析方法中便認為利用兩條甚至三條平均線去探測短中長期的市價走勢是最有效的做法。

 

MV5

MV6

 

而最常見的用法是,當兩條平均線相交時,短期線切入中期線,兩線俱向上,代表短期上升由短期平均線確認,中期升勢亦由中期移動平均線確認,升勢更加肯定 ; 相反若短期與中期平均線都指示向下,其交錯點是一個沽貨良機,因為短期與中期平均線都指示向下的時候,短期中期跌勢都已經確認。而最常見的綜合移動平均線組合有(10日, 50日)、(10日, 20日)、(5日20日)等。

 

實戰精粹:

傳統移動平均線的用法其實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在時機上總是比較慢半拍,不能採取最果斷的決定,但亦因而減少錯誤所帶來的風險。此外,有些準則根本令人覺得很混亂,比如譬如市價跌破10天平均線,就會造成一個不明朗現象。究竟市價價因為「拉力效應」重返10天線,還是繼續走向50天平均線或100天平均線?未到真正市場做價出現之前,事前是很難估計的。至於綜合移動平均線,現實中,形形式式的平均線組合都有人運用,某些分析者更認為,只要用更多的平均線一起分析,訊號的可信性便可提高。例如某本外國的投資書藉便是教導大家設定一個平均線的系統,(2 , 5 , 10 , 20)的平均線組合,又或(3, 20 ,50)的平均線組合等等,若然只看見2天平均線穿越5天平均線是不足夠的,要等待直至5天平均線也穿越10天平均線,繼而再看到10天平均線也穿越20天平均線,這時價格的強勢才會真正確認,此時此刻才入市也較為安全。但現實應用時,由於有些日子裏,每一個升跌浪維持的時間也不會太長,若然運用四條平均線去確認,很多可令自已在走勢即將完結時才入場。即使遇上一個較強勢的升浪或跌浪,但真正等待訊號出現才入市的話,時間已離升浪或跌浪真正起動的時間很遠,能獲得的利潤才扣除手續費用後根本不多。

 

其實在實戰時,比較有效的方法是移動平均線的「乘離」現象,但運用的卻並非單一的移動平均線,而是至少兩條或三條的移動平均線。當價格大幅度拋離移動平均線之時,不久的將來價格有超過九成的機會會逐漸與平均線變得接近。但問題是究竟價格會再上升或下跌多少才會返回平均線之上? 價格又需要拋離平均線多少,才算是「大幅度」拋離?  而且平均線是不斷轉變的,很可能價格大幅高於移動平均線,但其後價格仍然再不斷上升,移動平均線也不斷向上伸延,其後價格才回落至平均線之上,若我們看到價格比往日拋離平均線更多,便認為價格很快會回落至平均線之上而入市沽空,則很可能便會因此冒受很大的虧損。

 

「乘離」現象是有效的,價格會返回平均線之上也十分值得相信,但「大幅度」拋離的定義卻沒有準則可言,但不怕! 我們可以等待價格真正回落至平均線之上時才入市,所以便要用兩條或三條移動平均線,比如大家運用10日、20日、50日移動平均線,當價格大幅度拋離這三條移動平均線的時候,10日移動平均線比20日的為高,20日又比50日的為高,我們雖然不知道價格何時會因「乘離」而返回移動平均線,但若發現價格返回最上面的10日移動平均線,那便可以肯定,價格再返回20日移動平均線及50日移動平均線的時間經已不遠,因為「乘離」現象此時已正式發揮「威力」。

 

例子:

MV7

 

2010年11月初,恆生指數已開始大幅度拋離10日、20日及50日移動平均線,但其後價格卻沒有立即回落,反而繼續大幅度上升,若發現開始大幅度拋離便太早入市沽空,自然會冒受損失,但若等待「乘離」現象正式發揮「威力」,價格回落至10日移動平均線之時才入市沽宜,這發生在2010年11月20日,當時恆生指數為約24200點,其後「乘離」現象繼續發揮威力,恆生指數一直回落至20日及50日移動平均線,指數由約24200點下跌至22900點,跌幅達1300點。這種做法的好處是既能利用「乘離」現象,又避免了太早入市,當然也因此而不能把握到價格由最高位回落所帶來的利潤,但實戰的最大忌便是嘗試去捉摸市場的真正頂部或底部,沒有人能百分百預測準確的,只要在趨勢出現後,找出最「易賺」的部份,才是實戰的致勝之道。

 

 

保力加通道(Bollinger’s band)

10

 

保力加通道由技術分析大師John Bollinger 研發,運用保歷加通道能有效地判斷股價的強弱勢。它比起其他分析指標的買賣訊號更值得信賴。此外,股價走勢方向會隨著通道收窄而明顯改變。當股價升破或跌破此通道後,走勢持續的機會很大。不過保歷加通道雖然適合分析各種大藍籌股,恆生指數,期指等,任何成交暢旺的投資工具皆可運用保歷加通道作分析。但大家要留意當分析期權或認股證時,應運用保歷加通道分析正股的走勢,不應直接以認股證或期權的圖表作分析。

保歷加通道的公式:

700

 

保歷加通道是先計算某一日數於一段時間內的平均值,當作通道的中軸,而每天在平均值上加上兩個標準差,便可畫出通道的頂部 ; 將平均值減去兩個標準差,便可畫出通道的底部。

 

假設將計算平均值的日數設定為20日,其公式便為:

通道頂部 = 20日平均值 + (2 x 標準差)

通道底部 = 20日平均值 – (2 x 標準差)

 

20日平均值的計算方法:

假設股票A由8月1日至26日期間20個交易日的收市價如下:

於8月26日當天,股票A的20日平均值便為(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20

於8月29日當天,股票A的20日平均值便轉變為(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20

 

將每日的平均值連起來,畫在圖表上,便是常見的20天移動平均線。而最常見設定為保歷加通道中軸的便是20天移動平均線,若大家對計算平均線的方法有一定認識的話,必定會知道上述的計算方法是計算一般簡單移動平均線(Simple Moving Average,SMA)的方法,除此之外,還有加權移動平均線(Weighted Moving Average,WMA)、指數移動平均線(Exponential Moving Average,EMA)、改良指數移動平均線(Modified Exponential Moving Average,MEMA),但根據John Bollinger的原著所講,最適當設定為保歷加通道的是運用SMA,而筆者也曾嘗試改變中軸的計算方法,看看效果如何,結果還是運用SMA作通道的中軸效果最好。

何謂標準差?

標準差是統計學中,量度風險最常用的工具,標準差愈大,表示投資回報升跌幅愈大,風險亦愈大。保歷加通道在中軸上及下,加上和減去兩個標準差,以計算出通道頂部及底部。事實上,這是始創人John Bollinger 經過多番測試後得出的最佳計算方法。

另外要留意無論是月線,週線,日線及即市圖,保歷加通道的通道頂部及底部的計算方法仍然是中軸加上及減去兩個標準差,因為計算中,仍取20(月/週/日/小時)平均數,但假設計算即市小時圖的方法改為以10小時平均線作中軸,則通道頂部及底部的計算也應與計算日線圖時一樣,改為加上及減去1.5個標準差。一般情況,保歷加通道的中軸應為20天平均線。事實上,這是經過保歷加通道始創者John Bollinger詳細的測試過後,認為20天平均線是最適合當作通道的中軸。但若希望計算出較短期或長期的保歷加通道,則可嘗試以10天平均線或50天平均線作中軸,惟計算通道底部及頂部的方法則要稍作修改。

 

 

實戰應用心得:

保歷加通道有一個特性,便是當中軸(20天平均線)跌穿股價的「齊頭」價格(指100元、90元、80元、70元、60元、50元等)之時,股價總有反彈至保歷加通道中軸,甚至頂部的傾向,若然反彈至保歷加通道頂部後,有力繼續沿保歷加通道頂部向上,便是整個走勢由熊轉牛的時間。

 

例子:

16

2010年10月15日,新鴻基地產(00016)的走勢圖上,保歷加通道的中軸跌穿了130元,其後價格便開始在低位「喘定」,相隔僅兩個交易日,價格便開始由低位作出反彈,由約124.9回升至138元以上,期間更升穿了保歷加通道的頂部。

 

 

移動平均匯聚背馳指標(MACD)

9789881564214

移動平均匯聚背馳指標的英文名稱為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Divergence,在報價機上的簡稱為MACD。MACD之父名叫Gerald Appel,他為Scientific Investment Systems, Inc.與Signalert Corporation 等兩家公司的總裁;同時也是每日快訊Systems and Forecasts的出版者,這是一份偏重於技術分析的股市快訊。另Gerald Appel曾撰寫過兩本書藉,分別為《技術分析實戰工具》及《機會投資》,他撰寫過的書藉更被美國股票權威傳媒Stock Trader評為最佳財經書藉之一。不過,Gerald Appel在港並不是太多人認識,反而其他同樣是技術指標的始創人如隨機指標(Stochastics)之父George Lane、波浪理論的的艾略特、相對強弱指標 (RSI)的Welles Wilder卻較多人認識。但論技術指標的普及程度,則以MACD稱冠。

 

MACD的計算公式:

先要設定MACD的參數,一般最常的設定是,將較短期的平滑移動平均線 (EMA)設定為12日,較長期的則設定為26日。

 

先要計出「平滑系數」,這個數值是計算最新的EMA時所必需的。

 

12日的平滑系數 = 2 / (12+1) =0.1538

26日的平滑系數 = 2/ (26+1) = 0.0741

 

計算最新的EMA:

12日EMA = 12日的平滑系數 x 當日收市價 + 11/(12+1) x 昨日的12日EMA

26日EMA = 26日的平滑系數 x 當日收市價 + 25/(26+1) x 昨日的26日EMA

 

而MACD的圖表上有兩條線,分別是DIFF線(Difference)及 DEA線(Difference Exponential Average),前者的計算方法是將長期與短期的平滑移動平均線 (EMA) 的累積差距計算出來,後者則是DIFF線的平均值。

 

DIFF線 = 12日EMA – 26日EMA

而DEA,則要視乎想計算多少日的平均值,一般來說是計算9日的平均值,故此9日裏每天(12日EMA – 26日EMA)的答案加起來,再除以9便是DEA。

 

另外,大家看到MACD的圖形上還有一些柱狀垂直線圖,這些線名為差離(Divergence),簡稱為「柱狀線」,計算方法 = DIFF – DEA。

 

macd

 

傳統技術分析中,MACD的應用方法如下:

1)      當MACD的DIFF線上破DEA線之時,情況與短線移動平均線上破較長線的移動平均線,視為買入訊號。

C21

 

2)      若MACD的DIFF線上破DEA線時處於「零線」之上代表走勢較強,也較為可信,是更強的買入訊號。

C22

 

 

3)      當MACD的DIFF線跌破DEA線之時,情況與短線移動平均線跌破較長線的移動平均線,視為賣出訊號。

C23

 

4)      若MACD的DIFF線跌破DEA線時處於「零線」之下代表下跌的走勢較明顯,也較為可信,屬更強的賣出訊號。

C24

 

5)      MACD的柱狀線由「零線」之下回升至「零線」之上為買入訊號。

C25

 

6)      MACD的柱狀線由「零線」上下回落至「零線」之下為賣出訊號。

C26

7) 價格一浪高於一浪,DIFF線及DEA線的走勢反而一浪低於一浪,可視為市勢見頂的先兆 ; 相反價格不斷下跌,但DIFF線及DEA線卻在低位不斷回升,,預示市勢即將見底,這種現象稱為「背馳」。

B21

 

實戰精粹:

只要細心留意MACD的公式,其實不難發現它的好處是能除去了移動平均線頻繁發出的假信號,但同時卻保留了移動平均線跟蹤趨勢的效果,這也令MACD所發出的訊號絕不會長時間發生錯誤,故此是最受投資者歡迎的技術指標之一。但傳統的MACD應用方法由於太多人使用,成效其實不高。其實只要大家將港股過去十年的數據,並以MACD的傳統七種應用方法作測試,便會發現這些方法成功的機會其實平均只有約五成,當中最多人喜愛的背馳訊號,其實成功機會也不是太高。不過在投資界曾有位運用MACD作主要的炒賣工具而致富的專家,那便是LBRGroup的總裁Linda Bradford Raschke,這位高手也曾在《The New Market Wizards》被提及。她成功將炒賣完全轉為機械化,更發展出獨有的MACD運用方法。在她的理論中,MACD產生的訊號名為「Three Pushes」,不過大家要留意Linda Bradford Raschke的理論應用有一個先決條件,便是要將MACD的參數更改,傳統的MACD應用參數為(12,26,9),但Linda Bradford Raschke卻將其轉為(3,10,16),而這種參數Linda Bradford Raschke認為在短線買賣,甚至即市炒賣中效果最佳。

 

84

圖中的是上升趨勢中即將逆轉的「3 Pushes Up」訊號,價格先後三次見頂回落,留意當時價格三次創出高位,但MACD卻一次比一次低,這是一個絕佳的造淡訊號。

85

 

另圖中為下跌趨勢即將結束的「3 Pushes Down」訊號,三次下跌見底,但MACD卻出現一浪高於一浪的走勢,其後價格便作出反彈。

 

其實Linda Bradford Raschke用的方法與傳統的MACD「背馳」訊號有點接近,不過大部份傳統應用MACD的人都會採用「二次」背馳便入市,但Linda Bradford Raschke卻採用「三次」,不過為免入市訊號太遲出現,Linda Bradford Raschke便經過不斷的測試去找出更短期的MACD參數,讓它發生「三次」背馳這種更讓人信賴的現象時,訊號發出的時間也不會比傳統的更慢,甚至更快地出現,讓使用者把握到趨勢真正逆轉的時間。